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4月25日晚19点,第十七期辅仁书会暨“4•23 观文馆•经典共读”活动在图书馆北馆二楼会议室举办,本期书会围绕着黄仁宇的历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展开讨论。我校人文学院历史系常彧老师应邀担任分享嘉宾,党委研工部袁傲老师、申文开老师和50余名研究生同学参与活动。活动由校研究生会秘书处王星星同学主持。

常彧老师从一个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出发,跟同学们分享了他读《万历十五年》的体验和感想。他说,历史感和现实关切是一个历史学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生活的民国时期,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从现实关切出发,他试图通过本书,寻找中国从帝制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黄仁宇选择历史长河中这一看似“毫无意义的一年”作为横切面,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李贽等个人命运的描述,揭示了明王朝乃至整个帝制社会之下千头万绪、暗潮汹涌的复杂矛盾。在《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将官僚制度作为核心,认为儒家思想统领下的君臣关系,让皇帝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被迫成为活着的祖宗和各种传统、典范、权威的代表。同时,这一关系也让制度标成了僵化的教条,束缚了整个国家的活力和创造力,首辅、官员、将领的一切努力,都成为这一背景下没有意义的挣扎。这是整个帝国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常彧老师认为,万历年间以及它所代表的前年帝制社会,在行政体系上由于缺乏“数目制”的管理,细节的呈现显现出“模糊性”的弊端。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帝制社会以道德为基础的法制体系,官员在执行时具有较大的解释弹性,同样是“模糊性”管理的体现。常老师说,《万历十五年》是本可读性很强的历史读物,但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历史学著作。黄仁宇所秉持的“大历史观”,是不着眼于特定人物、特定事件,而是注重历史脉络下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人群集团的共性表现。他指出,这一历史观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因为注重“大历史”,同时也意味着对特定历史情境细节的忽视。万历皇帝三十年不早朝,明朝社会仍能够正常运转,除了传统的官僚机构,数量庞大的底层小吏和成熟的文书政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些,显然是被黄仁宇所隐没或忽视的。

随后分享嘉宾和同学们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常老师也对老师、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解答。常老师的讲解鞭辟入里,细致入微,逻辑清晰,他发言后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书会结束后,与会的嘉宾和同学们合影留念。

辅仁书会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七期,为了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2018年辅仁书会在以往的基础上全面升级,计划在广大师生的推荐书目中选择10本作为本年度的书会主题,每个月举办一期。“辅仁书会,以书会友”,欢迎广大同学和老师们的到来!

(更新于 2018-04-27 16:18:22)

上一条: 我校召开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第二次推进会

下一条: 研究生院成功举办主题为“敬畏讲台,立德树人”的硕导岗前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