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位工作 > 学位点合格评估 > 正文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

我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个;自主增设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27个。

202211月,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对有关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对应调整的通知》要求,我校完成了艺术学门类下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对应调整及备案。

(二)学科建设情况

我校现有广东省省级重点学科15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4个,优势重点学科9个,特色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6个。

截止目前,我校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科学/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1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在中国高校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位列第30位;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深圳本土高校中率先进入ESI全球前1‰,彰显了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色及学科优势。

此外,根据中国软科2022年度“中国文科大学实力排名”显示,我校文科实力层次为A类,排名位列全国第45位;我校新闻传播学进入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前10%,位列全国第12位;我校艺术学理论学科进入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前10%,位列全国第4位,从2019年全国第32位上升到2022年全国第4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准备新一轮博士学位点的申报工作,重点支持学校学科门类空白、学院(部)博士点空白的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区域重大需求,以申报促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支撑我校“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定位。

(三)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情况

2022年,我校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宣传新途径,并首次开展专业学位博士招生,共录取博士研究生245人,硕士研究生5006人,招生规模和质量稳步跃升。2022年接收硕士推免生868人,同比增长11.9%,录取推免生总人数列全省位居第四位,仅次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接收推荐比2.95,持续八年保持全省高校第一。录取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生源比例92.3%,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录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生源比例79.0%。全日制硕士“双一流”及深大本校生源比例为41%,比去年上升5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在录取的245名博士生中,有149人硕士毕业于本校或双一流院校,占比61%;硕士毕业于本校的生源共107人(含本校直博生15人),毕业于境外知名高校4人。

截止202212月31日,我校各类在校研究生总计14763人,其中博士生898(含学术博士619人、留学博士生184人,直博生34人、在籍联培博士17人、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44),硕士生13865(学术硕士4289人,学术留学硕士生46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764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留学硕士21人,非全日制双证专业学位硕士1664人,合作办学专业学位205)。

2022年全年,我校一共授予研究生学位2918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91人,授予学术学位硕士1046人,授予专业学位硕士1779人;另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2人。

2022年,我校多渠道开展研究生就业服务,截止2022年8月31日,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已达90%以上,较2021年略有上升,薪酬水平比2021年略有增长,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毕业去向方面,签约民营、三资及股份制企业等占比50%左右,入职教育系统及其他事业单位约占15%,签约国有企业约占12%,考入国家机关约占8%,另有百余位同学境内升学或出境、出国深造,几十位同学选择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从签约行业来看,教育行业签约人数最多,其次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国家机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等。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2022年,我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导师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截止20221231日,全校共有在编在岗的博士生导师499人,硕士生导师3133人;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2321人,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内导师1864人,校外导师793人。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79位,广东省高层次人才90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969位。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优化思政模式,完善“三全育人”格局

我校研究生教育紧随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建立了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深圳大学关于构建新时代学生工作新格局的若干意见》,完善《深圳大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等文件的制定工作,明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具体要求,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积极构建校院两级学生工作网络,统筹推进学生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建立健全“全方位、立体式”的学生工作网络和“全覆盖、全时段”的学生工作协同体系,打造全员育人格局;加强与教务部、宣传部、安全保卫部、后勤保障部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形成责任明确、相互配合、高效运行的学生工作体制机制,更有效地防范、识别与化解学生安全风险隐患,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

(二)加强思想引领,做实做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过组织宣讲、集中学习、小组自学等形式,传达上级及学校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精神,将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思想认识和具体实践相融通,举办党务学习、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科学道德、防诈反骗等主题教育活动60余场,引导全体思政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强化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当好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和领路人。通过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工作学期例会、毕业典礼等形式,加强对全体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责任教育、使命教育和诚信教育,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深入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了解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认真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全面落实《深圳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自助互助、平台保障相协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修读指南,要求2022级所有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MOOC课程,以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组织设立二级心理辅导站19个,学院心理辅导站品牌项目11项;针对一线学生服务工作人员,举办《做好安全卫士——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讲座,支持探索艺术疗愈工作。

(四)注重开展研究生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校制定并协调推进“荔园健康运动计划”,积极倡议“全员运动”,围绕“健康荔园”系列活动开展周三夜跑、丽湖荧光跑等健身运动;组织举办研究生羽毛球嘉年华活动,连接三大校区全体研究生,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共同营造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全员健康运动氛围,缓解、释放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五育并举”高质量发展。

(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022年,学校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团学组织建设,精心打造品牌活动,丰富研究生课余生活。组成贵州“学百年党史,寻红色根脉”实践团,积极参与广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党史学习、重走党路的形式开展考察学习和实践调研,培养研究生群体的爱国爱党情怀;针对疫情影响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举办就业嘉年华、名企offer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青年学子求职应聘带来有益启发和借鉴;举办以“数字赋能,共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九届“荔研论坛”,广邀学术栋梁,搭建更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探讨学术前沿话题,帮助广大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增强学术创新能力;举办“带不走的青春留给你”——毕业季跳蚤市场丽湖专场活动,为即将离校的毕业生提供处置闲物的平台,实现闲置资源的循环利用,助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切实推进2022中国国际高新成果交流会、市卫健能教中心、市考试院等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开拓研究生义工服务新渠道;举办画出“心”视界漫画设计竞赛,联合其他四所高校共同举办“寻找世界上另一个我”深圳市高校大型心理健康活动,帮助研究生缓解心理压力,释放紧张情绪;鼓励和组织同学积极参与逐梦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和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引导广大研究生潜心科研、力争上游,助力学习成长。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1.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发挥研究生教育督导团的作用,强化研究生课程教学检查和质量督导。为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环节,创新培养模式,根据《深圳大学关于制定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深圳大学关于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校研究生院组织开展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工作,最终各学院(部)制定了242个2022级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校研究生院对每个培养方案进行了仔细认真的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源头。2022年,由校领导带队,校研究生院共组织进行了4次教学检查,对862门课程进行了巡查,抽查了4个学院(部)的材料;同时,校研究生院组织督导专家在2022年开展了4次督导检查工作,包括开学教学巡查、课程听课、培养和学位存档材料抽查、期末考试巡查等方面,共巡课190门、听课21门、巡考62场、检查4个学院(部)的存档材料;各学院(部)对368门课程进行了听课,对839门课程考试材料和培养方案等其他培养材料进行抽查,召开了46场座谈会。教学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了学生意见反馈渠道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保障了教学“正常、有序、保质、保量”地开展。

2.开展本研一体化工作,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继续推动构建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开展2022级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工作,要求学院(部)加强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注重各层次培养方案之间的衔接,打通博士生课程、硕士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建立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发布《本科生修读研究生课程资格审核工作的通知》,多种渠道向我校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宣传修读研究生课程,吸引学生报名;针对已被录取的具有推免资格的我校本科生开展精准动员,鼓励修读研究生课程,缩短研究生学习年限。最终,2022年共有72名本科生修读报名研究生课程,本研一体化工作实施效果良好,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新通道,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以持续深化。

3.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严把教学质量第一关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校研究生院严格执行《深圳大学研究生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深大〔2018〕156号),以持续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水平,规范研究生教材选用,严把教学质量第一关。据该办法的要求,2022年校研究生院共审核了2217门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进度和教学大纲设计,以及26个教材选用专家小组的遴选情况。

4.打造特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通过“培育德智并重专业课程、开拓体育美育素养课程、创新产教融合实践课程、丰富交叉学科共享课程”,全面构建新时代优质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促进研究生教学改革,2022年度新立项6个案例教学课程建设项目、3个精品课程建设项目、3个精品教材建设项目、6个公共选修课建设项目和9个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二)导师培训与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进一步加强导师培训与管理,顺利开展新晋研究生导师线上培训考核、学院导师常规培训等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形成了以学院自主培训为主,学校集中培训为辅,“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常规培训”的导师培训模式。将导师培训考核纳入导师招生年度审核条件,在导师招生、评优评先时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2022年度主要开展了如下导师培训活动:

1)新晋研究生导师线上岗前培训9月29日,校研究生院组织举办了2022年新晋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线上岗前培训会,经过补训及考核,本次应参加培训导师644名,其中625名导师参加培训且考核合格,19名导师(临床医学兼职导师)未参加培训考核。根据文件规定,未参加培训考核的19名导师2023年暂缓招收硕士研究生,该情况已在研究生院备案并告知相关学院及导师。

2)各学院部开展导师专题、常规培训。按照要求,我校各学院(部)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覆盖全体研究生导师的培训,组织形式可灵活多样,如上级或学校文件的学习宣讲、指导经验的分享与交流、不同学院/学科导师的座谈、校外单位参访、有关案例的警示教训等等。2022年下半年,导师专题培训围绕学校《中共深圳大学委员会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方案》,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开展。据统计,2022年全年,我校3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共举办了126场导师专题培训,参与导师3251人次,基本实现了招生导师培训全覆盖。

2.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系列活动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2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2022年,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活动。

1)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4月28日,我校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师生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汲取前行力量;5月10日,我校师生集中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校党委将继续深入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推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7月1日,我校师生通过多种方式收听、收看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直播,学校将践行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嘱托,为祖国培养更多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秉持正义思维、精通专业技能的爱国爱港人才;9月26日,基层党委(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认真查找师德建设存在问题。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校认真查找了2019年以来在师德师风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师荣誉体系不完备,尚未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存在惩戒到位奖励缺失的问题;没有出台专门的师德考核办法,存在师德考核不够科学、严谨和规范的问题;青年教师群体的专项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存在青年教师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建工作没有很好的融合,存在对教师队伍思想状况掌握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等。

3)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持续推进师德师风法规学习,各分委员会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加强制度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结合我校实际,分步扎实推进长效机制建设。2023年,学校计划出台《深圳大学师德表彰评选奖励实施办法》,坚持奖励与治理相结合,强化师德修养意识;计划出台《深圳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严把教职工入口关、政治关、师德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4)积极开展各项专题活动。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包括国家、省、市优秀教师72人,从教30年教育工作者36人,荣休奖79人,校级教学、科研工作突出贡献团队137个,防疫工作先进个人代表20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开展2022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结合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情况,进一步梳理本单位在遵纪守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教育,坚持不懈纠“四风”树新风,为保持平稳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提供坚强保障。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为主题,组织开展第十二届师德主题征文及微视频征集活动,作品集中展现了我校教师守正笃行、崇德精艺、和衷创新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三)研究生学术训练及学术交流等情况

1.加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各学院(部)在新生入学教育周开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组织研究生学习《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理工医科)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人文社科),2022级所有研究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均在系统完成了学术规范问卷测试。

2.资助优秀博士潜心学术研究为贯彻《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等文件精神,在原文件的基础上,学校修订了优博资助计划评选办法,在资助对象、资助方式、资助比例、资助金额、创新成果要求等方面均做了较大改革,破除唯论文倾向,引导研究生在著作、专利、咨政报告、科研获奖等方面投入精力、产出成果。2022年,校研究生院严格执行评选新办法,审慎计算每个专业的评选名额,认真组织学院开展成立评选工作小组、制定符合专业特色和发展规划的评选细则、详细审查博士申报材料、召开评选会议等工作,最终共55名有丰富创新成果的博士生入选,让优博计划覆盖更广、成效更高。

3.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鼓励创新实践。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跨专业合作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根据《深圳大学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资助奖励管理办法(修订)》,学校开展研究生高水平学科竞赛立项工作,2022年共资助22个项目,我校研究生积极投入到学科竞赛中,竞赛实施情况喜人,共获得173个奖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9个,国家二等奖49个,国家三等奖22个,国家优秀奖5个,省级一等奖35个,省级二等奖19个,省级三等奖12个。此外,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医学部等5个参赛队伍在相应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医学部、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等26支参赛队伍在相应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

同时,学校对2021年度立项的78个研究生创新发展基金项目进行验收,其中66个项目通过验收,成果丰硕,共获得论文成果140篇,包括33篇SCI、3篇CSSCI、2篇核心等,受理申请专利30项,获奖5项,实物成果4个,研究报告4份。通过该项目实施,切实促进了研究生学术训练,提升了项目参与者的研究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校各学院(部)积极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18场,国内学术交流活动717场;博士生科研成果产出231篇(项),硕士生科研成果产出1863篇(项);研究生共获得专利授权140项,科研成果获奖165项,研究生创新创业获奖35项,行业竞赛获奖414项,展现出了良好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针对我校研究生教育出现的新情况,修订完善了奖助体系,切实保障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及生活,为我校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奖学金体系,激励研究生在读期间进行较深入的科研学习;通过全面的助学体系,保障困难同学的生活条件。

2022年,我校研究生共有16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40人获得“腾讯创始人创新奖学金”,8人获得“荔研优学奖学金”,245人获得优秀毕业研究生奖学金,249人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3318人获得2022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542人获得2021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290人获得2020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93人获得20192018级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全年累计发放金额近8000万元;在助学金方面,我校研究生共有12544人享受国家助学金,全年累计发放金额超过1亿;在三助一辅工作方面,我校研究生有近2000人享受三助一辅酬金,全年累计发放金额近1500万元。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1.严格实行学业预警制度,规范人才培养过程管理。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继续加强全过程管理,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2022年,校研究生院共进行1740人次“成绩温馨提示”、59人次“成绩预警”、9人次“学业退学”、1人次“学习年限退学”、928人次“学习年限预警”。同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保证培养工作顺利进行。2022年,学校共组织27499人次研究生注册报到,对20名无故逾期未注册、1名学习年限超期和9名学业出现问题的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共受理1160人次学籍异动手续的办理;共开设2217门课程,取消120门不合规定课程;共受理75295人次选课,拒绝33人次不合规定补选课;研究生中期考核共有1390人通过,4人延期考核,1人未通过考核(直博生分流);共有2953人通过毕业审查。

2.加强分流退出机制建设,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为进一步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加大分流力度,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出台了《深圳大学博士研究生分流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对博士研究生分流对象、分流类型、分流节点以及分流转硕处理办法和后续培养等作了详细规定,畅通博士生分流渠道。2022年,校研究生院首次开展面向全体直博生和普博生的博士生资格考试,根据考试结果,直博生有1人分流为硕士生培养,普博生有2人被退学,3人正在申请重新考核。

3.推进学位论文质量建设,守住研究生培养最后一关。在原有评阅前学术不端行为技术检测的基础上,我校从2021年12月开始对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者的归档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技术检测,进一步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和学术诚信教育。2022年,校研究生院共完成对2803篇归档学位论文的技术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作出相应处理。同时,强调“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仅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对学位论文质量严格把关,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此外,为切实提高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学校秉持“源头管理、起点把控”的原则,严格执行博士学位申请流程,尤其是在预答辩环节,规定每位博士生必须通过两位本校一级学科专家评审学位论文以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表决,方可获得预答辩资格,预答辩未通过者一律不得申请学位。

4.持续深化研究生学术评价改革,制定(修订)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和实施细则。为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学术评价工作,鼓励多元评价,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学校于2021年颁布实施《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标准规定》,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有创新成果要求的硕士学位点根据学科特点,按照差异化原则出台具体执行标准和细则。2022年,校研究生院继续组织新增的7个博士学位点制定了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评价标准,2个博士学位点修订了创新成果评价标准,“1+N”的研究生学位申请创新成果标准体系日益完善,研究生多元综合性评价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5.颁布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办法,鼓励研究生产出高水平学位论文。为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倡导研究生争先创优、追求卓越,树立优秀典型,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等文件精神,202211月,《深圳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办法(试行)》正式颁布实施,该办法明确了我校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选范围、时间、名额分配等,设立了“十佳博士学位论文”、“十佳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和“百篇优秀硕士论文”等三类奖项,对评选基本条件、评选机制和程序、表彰奖励以及异议处理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6.继续开展跨界联合项目,打造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培育创新型人才。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学科、行业和企业资源,遴选育人平台,实施跨界联合培养。2022年,我校共遴选出5个跨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包括2个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和3个产教融合项目,这使得2022年招生的跨界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增加到30个,进一步完善了多元化、个性化研究生培养体系,真正落实了学科交叉导师组机制和产教融合双导师机制,实现了人才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精准对接。此外,遴选和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022年共遴选出9个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新获批5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努力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新模式。

7.主动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发展交叉前沿学科。我校研究生教育立足本土城市发展规划,大力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和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2022年,我校在电子信息(0854)类别下新设人工智能(085410)领域,在机械(0855)类别下新设智能制造技术(085509)领域,分别单独招生。此外,鉴于人工智能作为赋能学科的特殊性,为深化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信息科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我校组织开展了人工智能领域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方向设置工作,并从2022年开始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金融科技学院、医学部、师范学院(教育学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同步招生。

8.系统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大力推进研究生创新教育建设项目,探索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开展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培育申报,设立课程思政、公共选修课、研究生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培育、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等项目,2022年我校推荐1项成果参评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立项6个案例教学课程建设项目、3个精品课程建设项目、3个精品教材建设项目、6个公共选修课建设项目、9个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0个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9个校外实践基地项目,获批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3项。

(二)教师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1)开展青年教师系列专题培训、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暑期教师研修等工作。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及综合能力,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开展一系列专题培训。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院士以“创新创造来自平凡中的想象”为题,与广大青年学者谈创新之道,开启首个专题讲座,随后,学校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心理健康、前沿科学等开展系列讲座“大师面对面”,通过切身经验分享和传承,助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同时,学校组织新入职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完成六门课程的面授学习,经教学实践合格后获领岗前培训合格证;组织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部暑期研修活动,完成线上培训学习并获得相应学时。此外,学校改革人事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和培养力度。

2)鼓励教师积极参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为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扩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学校鼓励教师从国家、省及学校不同渠道申请出国访学深造,并从2013年开始资助教师公派出国。2022年,学校继续组织推荐教师申报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以及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地方合作项目、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等,有力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学术水平。

3)开展“荔园优青”选拔、“荔新奖励计划”等工作。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加速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具有科研奉献精神、进入国际学术前沿的学术骨干,学校每年开展一次“荔园优青”选拔,在资助期内学校为“荔园优青”发放专门工作报酬,并优先安排出境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优先安排学术休假、支持组建研究团队和聘用项目研究人员等。为吸引储备优秀青年人才,加大对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学校自2022年起正式实施“荔新奖励计划”,为符合条件的新进优秀博士提供奖励性薪资,每月常态化受理申请,名额不限,为青年人才安心钻研学术创造良好条件。

4)搭建青年科学家交流发展新平台,成立深圳大学青年科学家联谊会。2022年,学校批准并组织校内优秀青年科学家自发成立了青年科学家联谊会(简称“青科会”),目前已有280多位会员积极参与其中。青科会理事会组织策划了“荔研问真--走进学院科研辅导会”、“深圳大学未来论坛”等多场学术交流活动,这也是深入落实深圳大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青科会计划每月以不同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并基于此平台产生更多效果显著的科研激励政策,促成顶尖科研团队产生,以实际行动助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2.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为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新时代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适应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在导师遴选、招生条件审核、评优等环节持续强化政治把关,坚决施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强化导师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1)完善研究生导师认定和管理制度。2022年,根据新修订的《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我校在新生入学一个半月内完成了4965名硕士新生(含留学生)的师生互选审核工作,切实落实了导师第一责任人的基本要求。鉴于我校博士点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首次获批了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博导遴选和招生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2022年,我校对原有的《深圳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遴选与招生条件审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切实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新的文件要求,共遴选出139名申请人获得2022年博导推荐资格。此外,草拟《深圳大学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办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进落实研究生指导教师立德树人职责。

2)严格落实研究生导师招生条件审核,为人才培养保质护航。近年来,我校始终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导师质量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评审标准和规范化的评审流程,特别是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建立了研究生导师资格和年度招生条件审核相对分离的制度。2022年,我校继续严格实行年度招生条件审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将师德师风、培养质量、科研条件、导师培训等纳入年度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条件,以适度竞争激活导师队伍活力,确保导师队伍为研究生教育的“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2023年硕导招生条件审核中,最终有1598名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及2206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过审核,审核通过人数约占申请导师人数的70%;在2023年博导招收条件年度审核中,共有330名在岗博导(因部分博导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同时招生,共计446人次)通过本次招生条件审核,通过率为66.1%。

3)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新锐研究生导师认定等工作2022年,为鼓励导师精心投入指导,致力于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学校继续开展优秀硕士生导师认定工作,根据相关文件,认定了一批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配合学校国际化行动方案和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继续开展年度新锐研究生导师认定工作,根据相关文件,认定了一批符合条件的新锐研究生导师,优先落实其硕士招生指标,同时奖励和支持他们招收留学硕士和留学博士研究生;对于有留学博士生招生需求但尚无博导资格的新锐导师,经相关博士点同意,可与具有博导资格者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三)科学研究

1. 2022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8.4亿元;2022年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项,立项数居广东省第3位。《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现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为CSCD核心库、荷兰Scopus、英国INSPEC等国内外权威检索数据库源期刊,多次荣获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称号。2022年,我校积极与政府管理部门、大型企业等进行技术交流,通过组织研讨会促成近60支各领域专家队伍与深圳海关、华润集团、中兴通讯、华为等单位的交流合作;分别与华润集团、中兴通讯、深圳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相互融通。

2.2022年,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为40项,排名位居广东省第三,比去年增长22%,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5项,立项数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全国高校并列第十三位,比去年增长400%;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得1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第十四位,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二,立项率为55%,立项数与去年相比,增幅高达83%,创我校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年度立项数历史新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军事学项目、文科教师国家级“优青”项目均实现零的突破。

3.2022年我校高水平科研成果有新亮点。在论文方面,我校教师发表SCI收录论文6271篇,CSSCI收录论文235SSCI收录论文607A&HCI收录论文 25篇,10名学者入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在专利成果方面,2022年我校新增专利申请1656项(其中发明专利1356项),新增授权专利1192项(其中发明专利894项),新增授权国际专利28项。在科研获奖方面,2022年我校获教育部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深圳市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均创历史最佳成绩,并取得我校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零的突破;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结果中,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2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青年奖3项,获奖总数创我校历史新高,此外,我校作为参与单位还获得二等奖2项,科技奖励氛围初步形成,提数增质效果得以显现。

4.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2022年,我校组织设立“深圳大学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聚焦项目的创新性、颠覆性、变革性,鼓励科研人员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组织跨学科交叉融合,并持续支持我校前沿基础研究和重大核心技术攻关,最终树立深圳大学的学科高峰。

(四)社会服务贡献

1.我校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性发展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这是我校获批的第一家,也是目前全省唯一落户深圳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我校被省委宣传部认定为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该基地全省共15家,深圳只有深圳大学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两家。

2.我校“深圳城市明传播创新研究基地”获批为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饶宗颐文化研究院获评广东省社科联优秀基地和深圳市社科联人文社科优秀基地,深圳大学深圳国际战略中心被评为深圳市社科联人文社科优秀基地。我校获批7个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占全市立项数的三分之一。

3. 2022年上半年,我校教师撰写的咨政报告获得市级以上采纳近八十篇,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提供了积极参考。20223月,《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头版头条刊发长文《推动新闻学学理创新发展》,其中我校特聘教授常江在新闻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成果受到关注和认可。

4.世界卫生组织政策报告采纳我校心理学院邹立业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刘伟丽教授作为联合召集人的国际标准ISO/IEC 17021-14正式发布,管理学院周志民教授主持的文化科技创新论坛(2022)深圳城市文化创意指数报告发布,传播学院曹博林博士、李辉博士等完成的深圳市网络文明素养指标体系及评估报告发布。

5. 2022年,我校举办“深大湾区论坛”,立足特区大学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于新时代“双区”建设和深圳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现实需求积极贡献深大智慧和深大方案。该论坛邀请到百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的政界、学术界、企业界代表参加会议,通过智慧碰撞和思想交流,充分发挥跨界融合的力量,为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共襄盛举。《光明日报》、《人民网》、《凤凰网》、《深圳特区报》等十余家家主流媒体对“深大湾区论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线上直播和网络媒体观看超过万人次,论坛在大湾区及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成效显著。

(五)国际合作交流

1.完善制度建设。修订印发《深圳大学学生海外交流学习指南(2022)》《深圳大学学生海外交流学习奖学金管理办法》、《深圳大学海外留学基金实施办法(试行)》等多项文件,制定《深圳大学国际科研合作专项支持计划》,促进国际科研合作。

2.选派研究生赴国(境)外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近五年来,我校利用省教育厅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专项资金选拔了35名优秀博士生赴国(境)外交流访学,15人已顺利完成回国。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各学院派出30多名博士生、40多名硕士生分别前往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另有150余名研究生获学校或学院资助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线上国外名校课程学习,20多名研究生受资助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还有1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寒暑假短期国境外学校线上交流项目。

3.与国(境)外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我校持续推动各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对外合作交流、招生,积极拓展与鹏城实验室、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在联培方面的合作。2022年度,我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德国耶拿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澳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10多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共招收40余名联培博士生。截止目前,全校已有近30个学院和独立科研单位与国内40多所、港澳及境外30多所高校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共计400余人。自2017年起,学校每年对联培博士生进行论文成果验收一次,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共有130余名联培博士发表了200多篇以深圳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我校建立并完善了学位点年度自我诊断机制。2013年以来,学校通过学位点年度发展简报(2020年起改为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的形式进行诊断式自我评估,不仅为合格评估、学科评估及专项评估等提供支撑、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自我诊断过程中发现薄弱环节、查找影响质量的突出问题,从而持续做好改进工作,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2.组织开展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年度工作。我校共有34个学位点参加2020-2025年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20223月底,我校研究生院向广东省学位办报送了《深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2021年)》、《深圳大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等材料,并按要求将上述两份报告在研究生院主页公布。2022年是本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2020-2025)的中期之年,3月底至5月中,国务院学位办开展了第一次学位点基本状态信息填报工作,我校提前部署、积极组织,通过学位点初次填报、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形式审查、反馈意见,学位点修改完善、完成提交等环节,34个参评学位点圆满完成了本次信息填报工作;4月下旬,编制印发了《深圳大学学位授权点第二轮合格评估(2020-2025)文件汇编》,方便学院查阅并开展相关工作。

3.存在问题分析。第一,缺乏关键领域突破引领全局跃升的高峰学科,学科领域影响还不够有力,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有待彰显;大奖项、大平台、大成果缺失的现象还需改善,国家重大工程和专项的布局和参与不足,导致国家级成果产出仍处于较低水平,对各类评估的支撑作用较弱。第二,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学科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学科发展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科间相互支撑、共同凝练“深大特色”的学科格局尚未有效形成,推动交叉学科和学科新增长点突破发展的体制机制亟需创新。第三,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过程中对国家教育部评价导向的敏感度不够,在支持区域社会服务和经济建设上谋划不足,在满足“双区”建设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等关键领域尚有差距,学科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2年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的2019-2020学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公布,我校被抽检的3篇博士学位论文全部合格;我校自参加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以来,共被抽检29篇博士学位论文,全部合格,通过率100%。

2022年1月,广东省公布202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首次对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进行了抽检。我校共被抽检110篇硕士学位论文,其中学术学位硕士论文79篇,专业学位硕士论文31篇,没有“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优秀”学位论文10篇,“良好”学位论文87篇,“一般”学位论文8篇,“存在不合格意见”学位论文5篇。从抽检结果来看,优秀论文篇数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体优良率与上一年度持平,但“存在不合格意见”的论文篇数有所增加。

2022年1月,我校组织了202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校内抽检工作,共抽检硕士学位论文100篇,全部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送审平台匿名评审。借鉴广东省的抽检评价要素,分别制定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论文评阅模板,学术学位分为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位分为综合类、工程类、医学类、艺术类等,提高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评议结果显示,优秀论文1篇,良好论文74篇,一般论文16篇,“存在不合格意见”学位论文9篇。

2022年3月,我校对202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含省学位办抽检和校内抽检)中“存在不合格意见”论文涉及的学院(部)及学位点进行学位论文质量风险预警,要求对“存在不合格意见”的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必要时学院可进行质量提醒谈话;对3年内累计出现2篇同类型“存在不合格意见”论文的指导教师,作出暂停一年招收同类型研究生等处理。

随着我校学位点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风险逐渐凸显,抽检学位论文显现的共性问题有:论文规范性不够,结构松散,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部分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选题创新性不足,部分论文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导师对学位论文的指导不够用心等;在专家评价为“不合格”的分项指标中,“论文规范性”不合格占比最高。我校将继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加强培养过程考核,严格把关学位申请及授予标准,切实守住并不断提高学位点的“生命线”——学位论文质量。

六、改进措施

2023年是我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关键之年,全校各部门和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学习《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追求卓越,服务需求”为主线,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改革创新为先,优化结构布局,把保障和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全面推进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

(一)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围绕学生、了解学生、关照学生,坚持服务为本,加强和改进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渠道、新方法,增强网络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育人实效,努力打造新时代学生工作新格局。构建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援助机制、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和校友联络工作机制,建立依托导师和科研团队的兼职辅导员制度,探索将党支部建立在科研团队上,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思想引领能力,将党建工作渗透进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全力做好学位点建设与博士点申报工作。总结上一轮学位点申报工作经验,进一步优化学位点布局和结构,充分利用好电子信息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的领域自主设置权,推进国家重点领域、地区发展急需领域和学校学科建设关键领域的设置;积极探索布局交叉学科门类学位点,继续推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学位点交叉,大力支持培育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健康管理等交叉学科学位点;继续做好学位授权点的专项评估与合格评估工作,积极与上级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新版学科目录发布后,国家和广东省学科布局和下批次学位点申报的政策导向,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加强学科整合,提高命中率。

(三)持续提高硕士生源质量,稳步扩增博士规模。2023年,我校将继续加大研究生生源质量建设,积极接收推免生等优质生源,做好研招暑期学校等研招宣传工作,建好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库,提升硕士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稳步实施博士研究生规模扩增计划,通过深度联合国家实验室、落实省级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拓宽境内外联培新途径、探索与国内行业领军的头部院校合作、培育交叉学科博士点、争取纳入国家关键领域专项、落实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扩大留学博士招生规模、加大直博生招生力度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提升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

(四)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项目的考核和新项目的遴选,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专业课中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扩展,为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奠定基础。

(五)大力培育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支持公共选修课建设,辅助提升教学质量。2023年,我校将继续优化相关项目培育办法,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力争引导教师产出省级或国家级的优秀成果,为学科和学校的发展提供成果支持,引导教师将优秀成果应用于研究生教学中,以建促教,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凝聚成精品;继续支持公共选修课建设,扩大学生修读选择范围,在总结2022年公选课开设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项目遴选条件和结项条件,争取扩大遴选范围,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修读选择。

(六)完善教学测评机制和教育教学奖励机制,保障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测评问卷和测评系统,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商,将测评结果应用到招生指标分配、绩效考核、教师职称评定等场景中,以结果应用激励为导向,促进任课教师认真开展研究生教学,保障教学效果;进一步奖励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发挥教学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强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培育教育教学成果,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对研究生教学的促进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工作水平。

(七)持续加强学位论文质量建设和监督保障工作。加强学位论文开题管理,建立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制度,强化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扩大学位论文抽检范围;优化学位论文评阅及抽检模板,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切实推动学位论文质量提升;查找评审、答辩等过程中显现的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的学位论文,督促导师和学院有重点地进行把关;组织开展好深圳大学“十佳博士学位论文”、“十佳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百优硕士学位论文”等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工作,鼓励创新争优,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质量建设和监督保障机制。

(八)继续开展导师培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2023年,我校将继续做好新增导师的校级岗前培训,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规范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继续指导学院做好在岗导师常规培训和专题培训工作,考虑利用第三方平台资源,搭建学校培训平台,开展在岗导师全覆盖的定期培训;计划选派优秀导师参加校外导师培训,结业后可作为内训师资。

(九)持续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研究生创新教育建设项目,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继续推动跨界联合培养工作,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支撑学校学科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健康管理等交叉学科,促进新工科、新文科、新海洋、新医疗的发展;大力支持学院(部)与高层次创新平台和知名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从招生、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硕博阶段有效衔接、培养环节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改革完善,以适应和推进本研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提升本校学生读研比例。

(十)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交流平台,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国际化示范学院,支持学院建设国际化专业和课程、设立国际化指标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助力师资国际化建设,加强与国境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优化国际化设施氛围,服务城市国际化建设,积极配合配合市外办工作,开展各类中外交流活动。


上一条: 深圳大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2022年)

下一条: 深圳大学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